風沙之島 — 依卡的淚珠

文:羅東聖母醫院/婦產科 呂玫岭

    有緣阿嬤死了!此刻,他的靈魂已卸下所有的重擔,羽化成蝶。再沒有人的包袱與期待,兒子們來不來叫不叫媽,那又怎樣?當92歲的軀體承受不住絕望的重量,承受不住虛弱與病重”離開”未嘗不是祝福?前路在上天的光亮處。雖然,難捨摯愛的丈夫和幾年來視他如母的護家全體。

在風沙之島惠民這座質樸的建築物裡,60年前從義大利來的靈醫會士跨過歷史和時空在此落地生根。風沙之島充滿挑戰亦不乏令人沮喪的處境,這裡沒有世俗的成功,但卻有許許多多令人動容的故事。來自義大利的、澎湖的、台灣的、印尼的醫護人員,前仆後繼地在臨床中用血肉之軀寫下他們關於澎湖惠民的每一頁打動人心的故事。

在2018年9月1日我到澎湖惠民醫院支援護理之家,在這半年中看盡各種老、病、殘,我發現有時候人活著是一件苦差事,而怎樣才算活著? 這種大哉問的議題常在我腦海中閃過。有些病人每兩小時就要抽一次痰,他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永不止息的掙扎。在這樣無望的輪迴中卻有我記憶最深刻的淚水。今年春節過後,有緣阿嬤已經不再唱歌,也不吃、不喝。那幾天,除了我常嘲笑他有德勒莎中毒症的院長,傾力救治之外,當時照顧他的每一個臨床人員誰不是是全力以赴。在台灣我們被教導要有同理心,而不是輕易流露真情的同情心,這一切卻因依卡的出現而改變彼時,當依卡聽到有緣阿嬤「快不行了」顧不得半睡半醒的傻樣從宿舍飛奔而至,她緊握著阿嬤的手不停掉淚,她說不要阿嬤死掉,依卡甚至告訴我她有時會把零用錢省下來買蛋糕給阿嬤吃。當時我覺得她的淚水比繁星明亮。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ctor Frankl; 1905-1997)在《意義的呼喚》文中論及:

…在集中營待過的我們,都還記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間安慰別人,並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別人的人.這種人容或寥如晨星,卻已足以證明,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以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

澎湖惠民也有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讓給別人的人,Buka、阿尼、阿米娜、盧西、蘭妮、依卡,Ayu—這群復刻當年義大利會士堅毅無私的照顧者,以他 她們的血肉之軀,卯足洪荒之力抱起澎湖老一輩被遺忘的眾生,照顧著住民的吃、喝、拉、撒,他們對惠民護家的影響難以衡量,他們的力氣在我眼裡她們幾近超人,用盡臂力,去擁抱身材比他她們碩大許多的貧苦的眾生,她們擁抱的也是生命的無常與尋常。

人生在最糟的時刻是甚麼支撐我們朝著夢想前進?又是甚麼支撐我們在逆境中生存? 有時我們會懷疑沉重的十字架何時能卸下?當Victor Frankl離開世界時,有人如此評價他:

「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出現,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

這句話也是我離開澎湖時想對惠民醫院的院長、護家所有的護理人員、照服員所表達的。在這半年體會到照顧者和病人在各自顛簸的人生中相濡以沫,如果沒有過人的承擔的勇氣,真不足以撐起如此辛勞的歲月;有著自由靈魂的詩人兼歌手的諾貝爾得主Bob Dylan最經典的創作曲<Blowing in The Wind> 一直鼓舞著持續在臨床中奮鬥不懈的照顧者:

一個人要幾度回首,才能視而不見

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零

答案隨風而逝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見蒼穹

一個人要多麼善聽 ,才能聽見他人的呐喊

多少生命要隕落 ,才知道那已故的眾生

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零

答案隨風而逝

謹以此文向惠民護理之家的夥伴們,致上我最深敬意。祝您們平安!

附註:

1.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 1905.03.26-1997.09.02],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創辦人。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因心臟衰竭逝於奧地利維也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2aqoqje.html

2.<Blowing in The Wind> 中文翻譯
原文網址: http://www.cdn.org.tw/M/New_Info.aspx?C1ID=17&C2ID=1702&ID=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