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魯岸共享廚房

文:聖母醫護專校學務處黃正璋主任

沒錢吃飯的學生人數激增,期望家庭經濟因素不再影響孩子就學,聖母專校創立「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達魯岸,是阿美族語,意思是「工作中的休憩之所!」。

為學子打造温飽的達魯岸共享廚房

2023年9月,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成立全國大專第一所的「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秉持耶穌基督並延續天主教靈醫會「為最小弟兄而做」之教導,讓弱勢學生可以安心就學,成為本校在少子化危機中,對於社會不變的責任及承諾,更希望藉此價值培育更具「生命敏感度」的醫護專業人才。學校有接近25%的學生接受政府各類身分減免及補助,亦有接近10%未達法定補助身分之邊緣戶學生,還有將近2%特殊境遇學生,這接近全校4成的學生都是高休退學風險的族群(應該是全國比例最高的大專院校),即便這群學生一心向學想謀得一技之長,但這些孩子身後複雜的家庭結構性問題,儼然成了他們無可抗力的放棄主因。

觀察學校午休時間用餐情況,出現許多特殊的現象:只購買白飯、到各處室跟教職員聊天蹭飯、喝白開水、索討學校活動餐盒…關懷細問後發現,這些用餐時間發生的特殊現象,皆源自於學生家庭經濟的不穩定,每個特殊個案現象的背後,都有其道不盡、想不透的坎坷命運,而「沒錢吃飯」成為這群孩子可以被認出的共同點。

學務處黃正璋主任在教學的過程和學生談話中得知,許多學子為了維持自己或家庭的生活開支,需要持續的在課餘時間打工,或是盡力地為家庭節省個人開支,而導致學業無法跟上、上課出席狀況不佳。抑或是自己打工及政府補助的費用,全被父母一領而空,造成學生在工作上極度消耗自己的體力及時間,卻依舊是一貧如洗,除了沒錢吃飯、沒錢買書、沒錢繳交學費外,撐到最後,還得放棄自己的學業。為幫助學校經濟文化不利學生、未達法定補助身分之邊緣戶學生及特殊境遇學生,不再為其因結構性因素而三餐不濟所苦,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之提升高教公共性核心目標,於2023開始萌生籌辦「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的計畫。

愛的串連搭建了達魯岸共享廚房

上述想法萌生初期,先由學務主任個人提供泡麵乾糧,做為常備學生待用餐物資,過程中發現提供的物資營養價值不高,後續在學務主任及原住民族資源中心的同仁們的奔走下,串連了「台灣基督教福利會」、「菩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台灣愛心待用協會」、「斯朵利關懷協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富智資訊系統有限公司」、「中國信託福德會」、「扶輪社公益網」、「呈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易福社會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家福股份有限公司(家樂福)」、「GKLAB伽利略實驗室」、「SMC善心校友聯盟」和許多社會善心人士聯手送暖下,終於完成「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的軟硬體設置。

透過「廚房」傳達「家」的意象

透過「共享廚房」的運作,讓學生能在健康營養無虞的條件下,享用來自各界善心的美味餐食,同時也透過「廚房」傳達「家」的意象,希望這些失去家庭支持及溫暖的孩子,能在這個園地得到愛的溫度,進而提供這些青年學子穩定就學的內在支持力。也因此聖母專校學務處主任個人購置及勸募二手家具,布置了媲美咖啡店裝潢的達魯岸用餐區,在柔和燈光及原木家具溫潤色澤的搭配下,提供學生優質的用餐與聚會環境。也因用餐區環境的優美,吸引了許多非受助學生帶著餐時到此處用餐,也避免了受助學生在此用餐被「標籤化」的顧慮。

歡迎加入愛的行列成為孩子們的守護天使

「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自2023年9月28日正式聯合運營後,善心團體及人士物資捐贈餐食種類繁多、餐食屬性也不一致,相關勸募暫以「單人份微波餐食」, 在學期運營期,每月約需提供140人/次之供餐服務,依照每人每餐需消耗1.27份微波餐食之平均數,估計待用餐銀行每月最低限度,須提供約178份微波餐食,方能滿足學生之需求。

目前不穩定之勸募狀態,很難達到供應之水平,更希望有善心企業能提供長期的捐助,且能達到每月穩定捐助200份微波餐食之水準。歡迎更多人一起加入「聖母專校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愛的行列,成為孩子們的守護天使。

聖母待用餐銀行暨達魯岸共享廚房
食物捐贈聯絡資訊:
聯絡人:陳先生-原住民族資源中心
電話:03-9897396分機641
信箱: la3b0011@sm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