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院長 黃龍冠
十五年前,當母親的目光在窗台迷航、反覆追問「今天星期幾?」的聲音裡藏著不安,我才真正理解了「時間的斷裂」是什麼。那一刻,我不只是失智症家屬,更是一名照顧者。這段生命交會,成為我博士論文「連續性照顧」研究的起點,也種下人生最深的召喚:打造一個,即使記憶迷霧重重,依然能被溫柔接住的家。
這個夢,在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的土地上慢慢長出輪廓。失智照顧專區,不只是空間的分隔,而是斷裂人生的「縫合處」;不是安置的終點,而是從健康促進、認知訓練、日照照顧到安寧療護的「生命全程軌道」。我深信,唯有落實真正的連續性照顧,才能接住那個每天問:「我是不是該回家了?」的眼神,也讓疲憊的家屬,得以暫時放下重擔、仰頭放鬆呼吸。
從鏟土到扎根──信仰與專業,為記憶斷裂鋪路
2018年6月22日,副總統陳建仁與來自20多國的神父們,共同鏟下第一鏟土,翻開宜蘭長照史的重要一頁。這片由靈醫會前總會長李奧神父親自祝禱過的土地,承載著「全人、全時程照顧」的信念。
我們在設計上規劃16床住宿、15位日照空間,讓失智者從早晨活動、認知促進,到夜晚照顧與安寧療護,都能在同一座家園中完成生命的拼圖。近年來與衛福部、縣府無數次溝通協調,我深知,這不只是工程爭取,更是為理念奮戰。正如我的研究所揭示:「唯有打破制度藩籬的連續性,才能讓家屬不再奔波於各機構間、不再為下一個安置點焦慮。」
疫情之後,我們更明白:照顧,是身體與心靈的共居
COVID-19封鎖期間,多少家庭只能隔著平板與失智的長輩相望。「你什麼時候來看我?你會帶我回家嗎?」成了長輩的日常提問,也是一種無聲的呼救。
因此,在建築設計之初,我們就與黃聲遠建築師預留轉銜通道,讓長輩可從一般區無縫轉入失智專區,不必面對再次遷徙與陌生照顧團隊的斷裂;他們的照片、生活物件,能隨之保留原位,延續熟悉感與安全感。
這不是設計巧思,而是信仰實踐。正如呂若瑟神父常說:「天主自有安排。」七年前我們申請事業計畫變更時堅持的「空間彈性」與「照顧延續性」,如今成為建構「照顧不中斷」系統的核心根基。
築一座時光保險庫──讓愛不因遺忘而消失
七年前那柄金鏟開啟的是夢的雛型,而今日,您每一筆捐款,都是更珍貴的時光鑰匙,為無數失智家庭開啟「安心的後段旅程」。
在這裡,母親或許會忘記我的名字,卻記得陽台上那株我們一同澆灌的九重葛。每位長輩都有自己的「記憶盒」,收藏泛黃信箋與老懷錶,喚醒那些仍閃著微光的過去。
這座失智照顧專區,是記憶的保險庫,也是愛的延續器。我們設計了懷舊巷弄、磨石子地磚、嵌入宜蘭老地圖,讓阿公的農村童年與孫子的 Google 導航在此交會;也建構晝夜節律照明系統、觸覺步道與懷舊電影院,讓熟悉成為療癒的起點。
當記憶迷航,願這裡成為燈塔
親愛的朋友,當我站在這片從荒地蛻變而來的土地上,想起母親曾逐漸模糊的眼神,也想到全台無數照顧失智親人的家庭,他們正尋找答案:「下一步,我們該去哪?」聖嘉民想告訴他們:「來這裡,這裡有連續的照顧、有不斷的陪伴,有不會中斷的愛。」
這是一座由靈醫會神父、照顧者與您共同築起的燈塔,照亮記憶迷航時的歸途。願我們終將老去時,都能被這座溫柔編織的家園穩穩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