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中的重生—蘇澳天主堂修復中的將臨期準備

文:蘇澳聖三堂主任司鐸 范文東神父

站在聖堂門前,望著這些承載信仰的建築,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前輩耶穌會會士們在這裡建造了聖堂,還有三層樓的會院—現被稱為神父宿舍,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教友的足跡。這些年來,白蟻悄然蛀蝕木質結構,天花板搖搖欲墜;會院牆壁長滿壁癌,逢雨便漏水,到處潮濕霉味撲鼻。有教友擔心地說:「神父住在這裡要小心生病啊!這麼潮濕,黴菌這麼嚴重。」

在聖堂一旁,煙波大飯店的玻璃帷幕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會院形成強烈對比。奢華與破敗、繁華與寂寥的反差,令人心酸。然而,這景象卻也讓我想起:主耶穌降生時,白冷城中富麗堂皇的客棧拒絕了聖家,最終救主在卑微的馬槽中誕生。

雖修繕計劃早已提出,無奈苦於經費不足難以開工。建築物的壁癌問題越來越嚴重,牆面斑駁的情況每下雨就特別明顯。多希望能早日完成整修,讓教友們在煥然一新的環境中慶祝救主的誕生。然而,整修的規模超出預期,處理壁癌並非僅靠表面油漆便能解決,工程預算也隨之增加。看著這些年久失修的痕跡,心中不免感到心疼。

建築修復與信仰復興的雙重使命

我們的計劃不僅僅是修復這座建築,更希望讓這座曾經是修道會院的地方重新成為教友靈修的空間。延續過去會士們在此修道的精神,這裡將開放給尋求靈性成長、想要避靜、朝聖,或尋求心靈平安的人們。蘇澳有山海、有河流、有著名的冷泉,十分靜謐適合靈修。待修復後,不僅各堂區教友可在此相聚,蘇澳堂的教友也能互相鼓勵,共同增進信仰。在這自然環抱的地方,大家可以靜心與天主相遇。

每次我站在會院頂樓眺望風景,總被周圍的山水美景深深吸引。但一轉身看見破損的牆面,或聖堂內受損的天花板,心情就很複雜。這些畫面總讓我想起:當年聖嬰耶穌不也是在破舊的馬槽裡誕生的嗎?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在寒冷的夜裡找不到住處,最後只能在簡陋的馬廄裡迎接天主子的降生。那時的環境比我們現在的聖堂還要簡陋,但卻成了人類救贖的起點。

每當陽光透過聖堂的彩色玻璃窗投射進來,在地面灑落七彩的光影,看著這些交織的光線,我心想:就像這些彩色玻璃窗一樣,信仰的光即使在我們面對困境時,仍然能照亮我們的生命。就像當年白冷城的星光,指引我們看見天主的臨在。

不完美的環境,完美的愛

面對即將開始的修繕工程,我想到這修復的過程與將臨期的意義多麼契合。將臨期是準備與期待的時期,正如我們期待著修復工程的開始;是悔改與更新的時期,就像這些需要整修的破損。我們都是需要不斷修復與更新的器皿,透過和好聖事潔淨心靈。這不僅是對建築的修復,更是對七十年來前輩們信仰見證的守護。

在這將臨期,雖然聖堂仍待修繕,但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安。看著破損的痕跡,我彷彿更貼近救主誕生的景況。在這「不完美」的環境中,我們或許能更真實地體會到降生成人的奧蹟—天主選擇在最卑微的地方降生,為要「與我們同在」,醫治我們的破碎。

即使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有斑駁的牆面,救主的愛與恩寵依然充滿在每個教友的心中。這提醒我們,教會的本質不在建築物的外表,而在信徒彼此相愛、共同成長的信仰見證。這座承載七十年歷史的聖堂雖破損,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它的榮光將恢復,繼續見證天主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