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信神父的葡萄樹

我的心留在過去傳教過的地方,一些在雲南,一些在泰國,一些在台灣,一些在印度,一些在馬達加斯加,但是最大部分是在澎湖。—羅德信神父(澎湖惠民醫院創辦人)

 60年前羅神父自義大利引進一千株葡萄樹,並經由黃迺甫栽培成功,預計將提供給民眾免費試種,湖西鄉分配四百棵、馬公二百棵、西嶼白沙各一百棵,剩餘的二百棵或許就種在天主教徒的門庭前。天主教羅德信神父等人不僅在傳教,更在澎湖漁村蓋碼頭,醫療人人怯怕的痲瘋病患,扶危濟困發送物資。

羅神父在澎湖十八年,晚年回憶說:「我的心留在過去傳教過的地方,一些在雲南,一些在泰國,一些在台灣,一些在印度,一些在馬達加斯加,但是最大部分是在澎湖。」這是羅神父一生傳教的足跡,一塊多數人畏懼的不毛之地,卻是他一生的摯愛。他的心奉獻給最鍾愛的澎湖,這段回想,一定有人與我一樣會濕紅了眼眶。今日,我們在澎湖的鄉村小城一隅、大街小巷一角所見到的葡萄,就能想像那就是羅神父的身影,仍舊佇立在《風和沙之島》之中。—許玉河老師

 一張60年前發黃的剪報及澎湖文史工作者許玉河老師撰寫的一段話,牽起了我們追尋羅德信神父葡萄樹的蹤跡。帶著感動,我們走踏澎湖感受羅德信神父的葡萄樹之愛。

 罔卻阿媽的葡萄樹

八十歲的罔却阿嬤帶著我們來到住家後方硓咕石菜園,訴說:「二十五年前由大伯家移接三株二十五年的老叢葡萄樹,這三株葡萄樹蔓延近三區菜園的棚架,每年滿棚盛產可採收200-300斤的葡萄。成熟時,邀請好友一起協助採收、再自釀成酒,幾個月後等酒清亮了,會再邀集好友到家品酩或分贈親朋好友分享。自釀的葡萄酒更是家人年節相聚、小酌話家常的必備酒款。老伴過世後,孩子長大到台灣發展,加上自己年事已高,無法自行照顧葡萄樹,乃於兩年前將葡萄樹給砍掉了。移居高雄的兒子於十年前由澎湖老家移株葡萄樹到高雄家種植,葡萄成熟採收後也釀製成酒,有著家鄉澎湖味的葡萄酒」。

看到硓咕石菜園中留有被砍掉葡萄樹的枯幹及棚架上枯乾的藤蔓,有著罔却阿媽的青春歲月及阿媽的澎湖熱情與海派、枯乾藤蔓上盤結著滿滿思念,欣慰的是盤結思念的藤蔓己在高雄開枝散葉了。

麵包師傅的葡萄樹

來到阿才麵包師傅的家,門口家擺放一個曾經伴隨阿才師傅以柴油燒火炊粿、做麵龜、炸棗養家四十年,但現己閒置不用的柴油桶。那斑駁的柴油桶上攀爬著一株四十年的葡萄樹,藤蔓已經攀爬上屋檐、散佈到屋頂。阿才師傅說:「這顆葡萄樹是太太從鄰人家剪枝移株種植,一直都由太太在照養、採收、釀酒,每到初春春葡萄樹開始發芽長葉、五月初開,般照顧,也不再釀酒,但看著葡萄樹發芽、開花、結果,是太太最大的快樂。」

初春阿才師傅家四十年斑駁的油桶,因太太種植的葡萄樹而綠意盎然,四十年的油桶與葡萄樹,有著阿才師傅的擔憂與安慰,有著太太的快樂與希望,更是一家人辛勤與相互依靠的情感。

復育阿公的葡萄樹

曾是惠民醫院同事的依玲帶我們來到圍著圍籬己整好地,準備種植各式蔬果的農園。因自幼看著阿公在自家後院猪舍種植釋迦、桑樹及葡萄樹,自己也莫名地喜歡上了。她說:「阿公過世後,老家的葡萄樹被砍掉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當自己整好這片地時,心裡一直有個想法、有個畫面,希望能將阿公的葡萄樹種在這片地上,讓葡萄樹攀爬在四週的圍籬,所以找了老叢葡萄樹來移枝種植…」。眼眶微紅的依玲述說著這片農園的模樣。

看著在圍籬下種植老叢新枝的葡萄樹己吐嫩芽與新葉,依玲在尋找那份曾經與阿公的歡樂記憶,以及與這片土地的情感連結,己慢慢地萌芽,我們和依玲一樣期待開花、結果的到來。

羅神父留給澎湖珍貴的禮物

追尋羅神父葡萄樹的過程中,聽到、看到每一株葡萄樹與澎湖這片土地,以及與澎湖家人情感連結的故事。六十年來,1000株的葡萄樹己不知蔓延了多少的愛與感動在每個人的心裡萌芽、成長。也或許是六十年前羅神父在湖西鄉的400棵葡萄樹,引領我們來到目前澎湖惠民重建的基地,引領我們繼續在這片土地種下更多的愛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