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白」三部曲

文:羅東聖母醫院內科護理長 李汝洹護理師

第一部

2019年底,空氣中瀰漫著的不是迎接新年的喜慶,而是宛若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戰備」。所要對抗的敵人,則是一株跟當年SARS很像的「不知名病毒」。雖不是任職於專責病房,但身處胸腔科的工作崗位上,對於這樣未知的狀況,亦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幸,這一疫雷聲大雨點小,讓我們尚為平安的暫時渡過這一波危機。

第二部

原本期盼夏季來臨之時,疫情能有所停歇,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史無前例的「三級警戒」,各級學校的停課、工商各界無預警的停班、禁止進入娛樂場所、外出須配戴口罩、進入公共場所的實名制…等,這些規定無不衝擊著向來自由、繁榮的台灣社會。

為了嚴守社區防線,接踵而來的是社區篩檢站及接續的疫苗注射,全身式的隔離衣、N95口罩、手套、面罩…等全副武裝。盛夏之時,隔離衣下的工作服總是濕了又乾、乾了又濕;隆冬之際,又是風、又是雨,整天下來真的令人頭疼。

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年底的清晨,醫院臨時徵召,需至某飯店協助篩檢,早上九點多著裝,直至傍晚四點多才得以卸除裝備,採檢的手不曾停歇,更別說早已忘了進食、喝水、上廁所。面對著看不見盡頭的人群,其中有飯店的工作人員、年輕的戀人、家族旅遊、還有襁褓中的嬰兒,每當採檢到幼孩及嬰兒時,掙扎的哭喊聲著實令人不捨,猶如人間煉獄。

另一,則是今年四月初,某校園教師確診,社區篩檢站湧進恐慌的人潮,除了與確診老師有所接觸的人們以外,還有學生的家長、學生家長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居住於學校附近的民眾。豈知,這又是掀起另一波高峰的前兆。

第三部

配合著政府政策的滾動式修正,在「可維持正常生活運作的狀況下」與疾病共存。於是,隔離及邊境政策的鬆綁,社區的活動也開始活絡,演唱會、各式展覽、婚宴等亦可如常舉行。就在此時,幾乎無孔不入的病毒便見縫插針的肆虐了起來,周遭的友人、隔壁的鄰居、工作的夥伴,一個個的確診了,但護理工作卻無法因此而停擺,於是不停地調整班別、再度調整班別,成為近期的輪迴。所幸工作上的夥伴們都可體諒與配合,即便早已疲累。

就在這調班夢靨還未醒來之前,為配合政府政策,又臨危受命的接受徵召,成為醫院「第二防疫專責病房」,近一週的時間,從一般病房轉換成防疫病房,無論是硬體或軟體、工作人員的心理建設、專業知識都需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快速建立。或許不那麼容易、或許不那麼完整,但在正式著裝接收第一位病人的那一刻起,我們即進入了防疫的另一個階段。

尾聲

兩年多的防疫過程,雖然其中不乏令人暖心的義舉,但基層人員的感受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下的專責病房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防疫病房並非客製化的飯店,無法提供隨傳隨到的客製化服務,還有許多病況不穩的病人,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去照顧,真心期盼善待周遭所有的醫護人員,更衷心祈禱此次的疫情就如這段的文章般一一進入尾聲。

註:大白-網路用語,指穿著連身白色防護衣的防疫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