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永遠的牧者:李智神父

文:編輯部整理

418日清晨的宜蘭雨下得溫柔...

這天清晨我們敬愛的李智神父離開了我們,回歸天主懷抱。

195435日,他說:「我來到羅東時是落雨天。」

美麗的宜蘭雨迎接來自義大利的李智神父

2021418436分,李智神父安息主懷,也是下雨天。

温柔細雨送別了「正港台灣人」的李智神父。

424日早晨依然下了一場温柔雨

温柔雨化為甘霖、滋潤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

温柔的宜蘭雨、也化為我們對李智神父的淚與思念

謝謝您將一生的愛奉獻給台灣這片美麗土地。

我們在雨後轉晴、雨後的微風中以台灣滿滿的愛和李智神父道別了!

他來到台灣一生都在澎湖和宜蘭偏鄉服務,從早期照顧痲瘋病患,到無健保時代,協助大量結核病人就醫…,直到辭世前,還是拄著助行器,或坐著輪椅到醫院裡各個病房探望生病的人。2020年,為了澎湖惠民醫院的重建,他更接受資深媒體人蔡育豪先生專訪,述說他在澎湖、羅東的服務與生活點滴,以下用李智神父生前最後一次專訪文稿與大家一起懷念他温暖的愛與美好。

從台語開始的宣教之路

從義大利派到台灣的神父,一般都要到新竹學院學習華語兩年,但在宜蘭報到後,隔週就被派往澎湖。教區主管告訴他:「學華語的神父太多了,你專門學台語,台灣人說台語較普遍,比較容易接近人群。」

「台語真的很難啊,而且各地腔調不同,宜蘭有自己的腔,甚至澎湖馬公、白沙、七美都各有自己獨特的腔調。」一九二七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神父的家鄉很靠近奧地利。與多數的神父一樣,最初進入修道院的初衷,其實是想要讀書,而修道院免費提供學習環境。在天主教家庭中,有人能發願當神父是件好事,家裡有八位孩子,他隨著兩位兄長發願成為神父,「媽媽一開始不是很高興,後來請大哥向母親說明後,媽媽也就同意了。」

經過十三年的養成教育,李智神父在二十五歲晉鐸,他寫信給教區表達願意前往遠東地區宣教,當年靈醫會在遠東一帶僅在泰國與台灣駐點,最終教區分派他到台灣。「我很喜歡中華文化。」知道要被派到台灣後的心情是複雜的,語言是最大的挑戰,但內心卻非常歡喜。

雖然高齡,但對當年從義大利搭船到香港、轉基隆港,再搭火車到羅東,一個月的旅程中點點滴滴,李智神父記得一清二楚。「到羅東那天是一九五四年三月初五,下雨天 。」這日他永遠不會忘記。

「green.」神父難得說了句英文,是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到處鬱鬱蔥蔥,羅東「綠意、觸手可及」,澎湖則是「風就透,是一個艱苦所在。」神父暫住澎湖馬公「瑪莉診所」樓上,開始他的宣教之行。

完全沒有學過台語的神父回憶說,馬公當地沒有教台語的學校,也無台語教科書,只能央求基督教會的人,每天早上花九十分鐘用羅馬拼音教他說台語,晚上再去社區找小孩聊天,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終於能用基本台語傳福音。「台語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我不是天才,但也並不『憨慢』啦!」

在篤信媽祖為主的澎湖漁民、居民群體中,李智神父不以為意,也不刻意傳福音,他想得透徹:「一般人不應立刻改變原有信仰,隨興改信天主教。於是他用『關心』、『服務』來接近當地人民,被當成朋友後,再利用機會介紹天主和靈醫會。」

他說起一個有趣經驗:「有位修士因為不太會說台語,有次找他一起到山上跟一對年輕人傳教,後來這對年輕人向神父表示:『大老遠跑來只講給我們聽不夠,我去來找更多人來一起聽。』」等到李智神父第二次再訪時,一共有七個人來聽他「講道理」。因為漁民是晚間出海補魚,清晨返島,所以就安排每星期二早上八點,傳福音一小時。「我好緊張耶,因為要用不輪轉的台語傳福音是個大挑戰。」隔年,這七位聆聽者全部領洗成為天主教徒,這給他非常大的肯定與回饋。

在醫院探訪病人時,曾有一位病患向李智神父索取經書閱讀,病患出院時感謝神父的關心,一年後也領洗成為教友。這位教友日常獨居在無人島上,平日都自己祈禱,久久才能搭船來馬公上教堂一次,神父笑道:「我也去過無人島探訪過他喔!」

把病患當成朋友來相待

除了傳福音,神父更關心當地居民醫療事宜,某日診所的醫生問他:「你有看過痲瘋病人嗎?如果不害怕,明晚我帶你去看。」晚上?神父很納悶,為何要晚上才能看到痲瘋病人?原來當年痲瘋病是一種令人嫌惡的傳染病,患者和原生家庭都不願意讓街坊鄰居知道,所以多數患者都是趁夜出來活動或就醫拿藥。

明明知道它是什麼樣的疾病,李智神父坦言,說不害怕是騙人的,因為它確實有傳染力,「通常痲瘋病患家境貧困,衛生條件相對不好,才會相互傳染。接觸患者後,只要勤洗手,被傳染機率非常小。但很多人觀念並非如此,都避之唯恐不及。」

面對病患後,李智神父拋開心中恐懼,伸出溫暖的雙手碰觸他們,擁抱他們,除了提供藥物,也時時給予關心照護。「人與人之間就是要親近才能當朋友,病患也是人,我就有義務要服務他們。」有病患問李智神父:「你來照顧我們,需要什麼回報?」李智神父這般回答:「為什麼需要回報?天主愛我們,我們要彼此相愛。」

羅東聖母醫院分院的丸山療養院專收肺結核病人,這病也具傳染性,但神父總是願意接近他們、施以治療與慰藉,也希望醫護人員言語舉止親切友善,盡量不讓病患覺得被歧視,「我們要尊重他們,讓他們自在自然。」談起這段往事,神父強調:「台灣的護士犧牲奉獻的精神和無私服務的態度,很值得敬佩。」踏實且勤勤懇懇的神父,二○一○年時受教廷冊封為「耶路撒冷聖墓騎士」,致詞時由衷說道:「要愛我們的敵人,不靠刀劍,而是憑著愛與和平來打仗。」

從台灣這片土地感受到的愛

十年後神父一派輕鬆地笑了笑:「我現在退休了啦!」目前最常做的就是到醫院看看病患、為他們禱告祈福,病患們也很高興每天有人探望。另外,神父每週都會找一天在教堂講道理。「有很多事情是一輩子忘不了的。」「我一共在澎湖待了六年又八十八天!」李智神父語帶懷念:「台灣人真的很親切客氣,讓一位外國人可以在澎湖如常生活。」

在澎湖生活了兩年左右,當時他還不太會讀寫華文,有次被派到高雄海關申領機車回澎湖,必須在海關填寫申報文件,對李智神父來說很困難。正不知所措時,有位二十幾歲的年青人主動協助他跑完二十八道複雜的程序與窗口,「真親切!」李智神父用宜蘭腔台語結束這段回憶。

二○一七年,李智神父取得台灣身分證,對此他十分開心,直說吃了數十年的台灣米,早就是台灣人了。而且他很不喜歡吃起司,非常不像義大利人。「我來台灣六十五年了,雖然不見得事事都好,也會遇到困難,但人民的心是仁慈。台灣目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如果要我來說台灣對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歡喜』二字。」

孑然一身在台灣長達六十六年,看書是李智神父常年習慣,現在也喜歡看電腦,不但能獲得許多新資訊,也能即時與教會通訊。「早年都要寫信,一兩個月才能收到,現在電腦很快。我每天會用Skype軟體和遠在義大利的侄子視訊聊天。」

當年同期當神父的九位同學都已在天堂,李智神父也已高齡九十三歲。訪談最後,詢問神父有沒有曾做過什麼至今後悔的錯事?神父沉思一下,隨即釋然回答:「應該沒有,因為我是乖囝仔。」神父幾乎一生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對他來說,這就是他永不後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