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眼下的羅德信神父與惠民醫院

文:蒙太奇創意工作室 林信宏導演

     拍攝靈醫會來台七十週年的系列紀錄片時,我隱約地,也強烈感受到,有一種無形的文本,在我扛著腳架時,以一種悸動的心跳頻率,展現在我的面前。有些我有幸可以透過攝影機觀景窗紀錄下來,有些我卻僅能以記憶,把這些最善好的光,窖藏在心中,照亮取暖。透過禱告與反省,我或許可以把這些靈醫會七十年走過的足跡,稱作是屬靈的文本,他們就像是拼圖一樣,當我一片一片拾起會士們在不同的地方的身影時,我似乎能因此拼湊出耶穌基督的臉龐。

靈醫會會士們的愛,像潮汐一樣在澎湖鄉親間流動著

田調的過程當中,我常常會回過頭來,審視這過程中是否有一些特別的訊息,是天主試圖想要傳達給我的。在一次的會議中,因為麗秋主任分享羅德信神父引進葡萄樹到澎湖的故事後,我就確立好目標,澎湖惠民醫院的影片,將會以羅德信神父作為主軸。不過,雖然自己累積不少國外的外景經驗,澎湖卻是我第一次造訪的島嶼,但隨著麗秋主任與園子阿姨確定要來協助之後,我就放寬心把葡萄樹的田調設定成為一個機動小組,抵達馬公之後,韓國乾修士的加入,更讓我覺得窩心。

透過在地的田調,還有韓國乾修士貼身的帶領,我們除了拜訪許多教友,更喜悅的,是我們能透過這些聖堂遺址附近的居民,用最平實的語氣告訴我們,他們所真實看到的靈醫會會士,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念。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他們把從會士們那邊所感受到的愛,毫不保留地分享給我們,而這些愛,就像潮汐一般在彼此之間流動著。

羅德信神父的愛像葡萄樹一樣,用力的在澎湖的土地上扎根

早期,澎湖的島嶼與島嶼之間的交通連結,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便利,到偏遠小島的神父或修士們,必須要跟澎湖在地人一樣,學習潮汐的語言與時間,才能夠在島嶼與島嶼間平安往返。相同的,跑遍澎湖各個島嶼的羅德信神父,也一定從最基層的聲音當中,去聆聽這裡的漁民與農民最需要的援助,所以羅德信神父才會透過行動,邀請老百姓們來去發起無數的交通建設,還有籌建照顧貧民的社區。當然,還有透過引進義大利的葡萄樹苗與無花果樹苗,用來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當在地的人民真誠的感受到,羅神父並不是只為了傳教而來做這些事情,他們也發自內心的感受到,羅神父是真誠的像葡萄樹一樣,用力的在澎湖的土地上扎根,不帶任何條件來為他們奉獻。所以,澎湖在地人就把羅神父與會士們當做是朋友,當羅神父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澎湖人,在地的人也把他當做是親人般一樣來看待。

靈醫會的愛如硓𥑮石牆保護澎湖人的生命,提昇澎湖人生活

澎湖的菜宅裡,我們都會看到農家們為了防止風害,為蔬果們所搭建的硓𥑮石牆,在學習用羅德信神父的角度來看澎湖之後,我覺得靈醫會在澎湖所扮演的角色,就很像這些透過海岸邊拾起的自然素材,所去搭建而成的石牆,他們保護了澎湖人的生命,也提昇了澎湖人生活。靈醫會的會士們總是用當地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讓大家知道,他們的心就宛如所身處的質地,可以堅強的抵擋狂風,更可以溫柔的來讓他們所種植的蔬果成長。呂若瑟神父在澎湖所建立的第一座聖母洞,就是用硓𥑮石來塑造的,而或許呂若瑟神父的漢式姓氏,就是以他服務的第一個後寮教區最多的姓氏,『呂』氏來命名。

我的感動一直留在羅德信神父為漁民所搭建的那座橋墩上

羅德信神父說,他來到澎湖,就是為了紀念在雲南服務時所奉獻的病人,因為在中國,雲南也是地處於最偏僻貧窮的區域,在從雲南與香港逃出之後,當時他選擇了生活環境遠比羅東還要更困苦的澎湖,也是在提醒自己所領受的使命。

我永遠記得,由於畫面的需求,當我請求呂騰芳大哥走一段當時羅神父為了漁民上下的安全所建設的橋墩時,呂騰芳大哥二話不說的答應了我們。即便當時的潮汐並不低,但他為了協助我們,仍然涉險為我們走完全程,只見海水已經幾乎要淹沒他的全身,聖名為嘉民的他,仍然毫無畏懼地走過最深的海域。我想,這除了是緬懷羅神父從小對他的照顧,更是彰顯基督信仰的一種信德,我的感動,也都一直留在羅德信神父為漁民所搭建的那座橋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