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醫七十,「心」之傳承

文:天主教靈醫會執行長 黃浩然 神父

心之所在-台灣,已經成為會士們的第二個家

天主教靈醫會會士在1952年踏上台灣這片土地,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七十個年頭。當初那群立志到東方來傳教的外國人,滿懷熱情地踏上這未知而陌生的島嶼,開始學習新語言與新文化,與在地人一起吃在地的食物、喝在地的水,漸漸地熟悉這裡的氣候與環境,與台灣人同甘共苦;經歷生活上的匱乏與滿足、共渡經濟上的貧困與發展、同感身心的悲苦與喜樂……,台灣,已經成為會士們的第二個家,心之所在。

七十,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數字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是孔子回顧自己一生,體會到人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達到不同的境界。

十五歲立下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打下學習以及事業的基礎;四十歲可以明辨是非,對世事不感困惑;五十歲通透世界運行的規律,了悟自我人生使命,故能盡人事而聽天命;六十歲便能坦然面對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如此,七十歲時,其思想及行爲便能達到與天地相契合,心無所住、隨順自然的境界。

七十而從心所欲-與主相連的「心」不逾矩

我想,以這段話對照靈醫會走進台灣社會的七十年歷程應該也很貼切;懷抱初心的會士們立志學習、與台灣人共生息,在經驗中學習分辨是非,在行動中活出使命,隨著歲月荏苒,面對生活中種種的挫折與批評也能坦然接受,謙遜受教,並且時時自我期許不僅僅是外在的言行舉止要合乎誡命、規範,更要在生命中將其轉化於內,以求心的自由自在,從心所欲。

從「心」所欲,對於靈醫會的會士們來說更是與主相連的「心」,因為只有與主相連接,我們才能保守自己常在天主的愛中,正如若望福音第15章第5節中,耶穌所說的:「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作。」

「心」之所欲,身之所往;靈醫會來台七十週年,他鄉已是故鄉,會士們始終懷抱基督的愛與慈悲與時光同行,以言以行實踐使命,現在更要以膽識及熱情大膽創新,以科技與制度啟動遠距醫療,主動走入人群,扶持病弱和貧苦的人、接納被邊緣化和被遺忘的弟兄姊妹們、傾聽和安慰沮喪悲傷的心,讓偏鄉找不到醫療照護的人,仍然能獲得我們的服務;把天主的愛傳遞給每一個人,因為你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是同一天父的子女。

初心之火不滅-在天主慈愛內結出豐碩的生命果實

歲月縱有灰燼,初心之火不滅,我們唯有常常思辨天主的旨意,謙卑受教,鏗鏘有力的生活在基督的愛與慈悲內,徹底活出福音精神,才能以真正自由的心活在天主慈愛內,並藉著我們的工作結出豐碩的生命果實,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