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愛-菲律賓海外醫療

今年是菲律賓海外醫療服務的第六年,第三次來到菲國中部薩馬島(Sarma)的卡巴約(Calbayog)。今年團隊除了台灣羅東聖母醫院的十六位團員,也增加四位菲國醫師一起參與。艾德華神父、惠民醫院陳仁勇院長領導的台灣團隊、Nato 神父領導的卡巴約聖嘉民醫院團隊、James 神父領導的Makati 團隊、及志工們在卡巴約的三個村落Trinidad, Pilar, Oquendo Poblacion 及馬尼拉Makati 的貧民區,跨越語言、群族一起攜手合作,張開雙眼、開放心胸去體驗不同的文化,用雙手傳遞愛與醫療服務。

仰望穹蒼,卡巴約

文:婦產科 呂玫專科護理師
海外醫療基本上就是去到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偏遠地區,提供一些短期的醫療處置。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除了當下的見招拆招,每次醫療行程結束後的檢討,也會變成下次行前會議及藥品器械的準備重點。這次的海外醫療任務中,事先已經知道會增加小型的外科手術,但是究竟有多少病人和病狀,其實是未知數,我們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到了菲律賓,果然天氣如預期地炎熱、汗流浹背,也因此沒有太大的困擾。在卡巴約的開刀房(極盡可能用野戰醫院的情境來想像),我們的衣服就是乾了濕、濕了又乾,所以每天的冷水澡可以把它視為戰鬥澡或消暑的沖涼,端看自己的能耐。感謝當地神父以美食日日餵養,讓原本計畫中的操勞減肥,成為一種空泛的想像。

此次的手術內容,大部分都是小腫瘤摘除,如表皮囊、腱鞘囊腫、病毒疣、脂肪瘤等,原因是這些腫瘤雖然不大,但已經造成身體的不適及生活的困擾。臺灣的醫療經驗往往不適合套在這些偏遠、荒僻的地區。接受腫瘤移除的病人,在這裡只能用局部麻藥的方式;在臺灣超過一定大小的腫瘤局部麻醉不見得可行,但在這裡他們都默然接受,因為能夠得到治療,已是萬幸。

移除腫瘤時對住民們身體造成的不適是短暫的,比較起來,顯然疼痛就不足為懼。但是我們所擔心的是術後傷口會不會感染?傷口癒合的狀況如何?病人術後有沒有發燒?期待當地的醫師有機會能接續照料?會不會因此有醫療糾紛?但是這些腫瘤有的會壓迫神經,有的會反覆,有的會發炎疼痛,或許什麼都不用做,就完全無需擔憂。但最實際的問題是:「他們沒有保險,也沒有錢,真實的痛苦,很難等到未來。」

海外醫療總以為是去大海之外拯救地球另一端遭受苦難的人,但是幾年下來,反而越發覺得是樂天知命的菲律賓居民們在救贖我們的靈魂吧!就像巴布狄倫在一九六二年寫的那首歌「隨風飄逝」,迴盪在腦中…

一個人要幾度回首,才能視而不見,

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蒼穹,

一個人要多麼善聽,才能聽見他人的吶喊,

多少生命要隕落,才知道那已故的眾生。

 


你們出去到荒野裏,是為看什麼呢?

                                                                                                                    文:澎湖惠民醫院院長 陳仁勇醫師

三月五日早上六點,天色微明,小飛機正緩緩降落薩馬島的卡巴約機場,由飛機的窗戶望出去,看到像澎湖一樣熟悉的藍海和島嶼。因著舟車勞頓,所有團員疲憊地癱在座位上。正想著這幾天義診會是個什麼樣貌時, 腦中突然湧現耶穌對群眾談論施洗者若翰時說的那句話:「你們出去到荒野裡,是為看什麼呢?」(瑪十一:七)飛機著陸後,這話仍盤旋在腦中。

薩馬島卡巴約聖嘉民醫院是義診的基地,匆匆吃完早餐,大家就搬著衛材,準備義診開始。透過當地志工的協助和翻譯,當天看了五百多人。多是發燒、咳嗽、關節疼痛、身上有些小腫瘤的病人,或是來領維他命的村民。但也有嚴重喘不過氣來的小孩,或是腫瘤大得再也無法承受的大人,外科也開了十幾檯小手術,還登錄了二十多名要安排大手術的病人。我不禁想著,如果我們沒來,他們將如何解決這些病痛呢?

接下來兩天,開車到較偏僻的村落去,來看診的人潮一樣多。趁著吃午餐的空檔,到村子裡走走。遇到一位剛看完診的小孩,很高興地拿著贈送的鉛筆及牙刷和我打招呼,我藉機到他家走走。簡陋的茅草屋打掃很乾淨,門前還種了幾棵鮮豔的黃花。爸爸正在起火燒水,小孩則在火堆旁烤東西玩。一家人對陌生人的到來毫不介意,笑容滿面地打招呼。小孩的爸爸左腿上一顆快有十公分大的瘤,雖然沒有生命威脅,應該會不舒服,但是因為沒有健保,又沒有錢,他就這樣和那顆腫瘤和平共存。如果這顆瘤長在臉頰上,或是惡性,快樂的家可能就會因而走樣。看樣子,他們可能正準備午餐,我就揮手離開了。

義診結束,躺在醫院病房當宿舍的床上,腦中浮現早上那位患腦瘤、癲癇而期待藥物的病患臉上無奈的表情;交錯著村落裡小孩單純好奇的笑臉,在簡陋的木板房子中住著快樂的一家人,沒有健保和空調,並不會減損他們的快樂。我想,短短幾天的義診並不能改善菲律賓偏鄉居民長久的健康狀況,於是耶穌的話又再次浮現心中:「你們老遠的跑到菲律賓義診,為了什麼?」替感冒的小孩開三天止咳化痰的藥?給營養不良的窮人開綜合維他命?給付不起手術費的小孩割包皮?安排剛好碰到的疑難雜症轉診?

二千年前耶路撒冷是猶太聖殿所在的繁華城市,各地的猶太人在重要節慶都會不遠千里到耶路撒冷朝聖或敬拜。當時約旦河的曠野卻出現一位傳奇人物若翰,他住在曠野,吃蜂蜜和穿駱駝皮衣,大膽指出人們的貪婪和罪行,並勸人悔過向善。許多人被他吸引,到曠野去,悔改受洗。但是有些人到曠野,只是為了一賭先知的外貌,接受洗禮,期待神蹟出現,而不知要虛心傾聽若翰的教導。所以耶穌就質問眾人,他們不去聖殿而到曠野期待看到什麼?

有人寫信給德蘭修女,告訴她很想到加爾各達和她一起幫助窮人,但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前往。德蘭修女回覆說:「不必到加爾各達來,在你家附近就有缺乏的鄰人,需要幫忙和關懷。」一九八五年,德蘭修女受邀到台灣訪問說:「物質的貧窮容易解決,而心靈上的貧乏、寂寞,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她認為:「窮人帶給我們的,遠多於我們給他們的,窮人堅毅無比,沒有食物,日子照過著,我們反而要向他們學習,學習如何在貧窮的鄰人認出天主的形象。」

也許薩馬島的菲律賓人就是曠野施洗若翰的化身,他們在告訴我要用心去體會天主在這個時候,把我帶到這裡的用意:「不只是探訪異國風情,不只是與他人共享快樂、共擔苦難,也要能在別人的需要和自己的責任上,看見天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