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消化系統癌症早期診治的新時代

文:腸胃科主任兼任綜合診療中心副主任 李惟陽醫師

癌症中,消化系腫瘤一直是國人最重要的一環,包括食道癌、胃癌和大腸癌。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西化,目前國內十大癌症中,大腸癌高居首位;菸酒檳榔也讓食道癌逐年攀升;胃癌則因傳統醃漬的飲食文化,早已是國人重要的癌症,尤以宜蘭縣為全國罹患率最高地區。

早期診斷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而篩檢扮演關鍵角色。政府舉辦的四癌篩檢中,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必須接受大腸鏡的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息肉的惡性病變和早期癌;四癌篩檢出的口腔癌、咽喉癌患者,若仍然維持菸酒檳榔,則有三分之一將會罹患食道癌,也有必要做胃鏡的定期篩檢;不只醃漬食品,幽門桿菌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衛生局也希望縣民都能進行糞便幽門桿菌篩檢,陽性者必須接受胃鏡篩檢。

過去早期發現癌症,腹手術是標準做法。拜醫療科技進步之賜,羅東聖母醫院引進「早期癌診斷和治療」的尖端技術,幫助縣民「不必開刀,就可治癌!」。在診斷方面,最重要的工具有三項:

( 一) 窄頻放大內視鏡( NBI-ME, Narrow band imaging – Magnifyingendoscopy )﹕可將疑似惡性病灶,放大到極高倍率,不只是腸絨毛清晰可見,連絨毛上的微血管變化都一目瞭然。藉著絨毛和微血管的變化分類,醫師可以在幾乎不需要病理切片的情況下,就可以知道腫瘤惡性變化的程度,甚至腫瘤侵犯腸腔的深度( 圖一)。

(二)特殊染色: 藉著特殊染色,我們可以更加強對病灶的瞭解。利用Lugol 染色,連尚未 癌變,只是開始變性的食道黏膜都可以檢出;利用甲基藍染色,則大腸息肉的「絨毛窩型態」可以呼應息肉的病理型態;利用龍膽紫染色,則大腸癌變的纖維化程度都可明瞭。( 圖二)

(三)內視鏡超音波:是把超音波的探頭置於胃鏡尖端,藉由胃鏡送入食道或胃腔後,可以探測病灶侵犯的深度( 圖三),是在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或已經侵犯到腹腔。這對內視鏡手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若侵犯深度超過黏膜下層以外的腫瘤,有一定的比例癌細胞已經侵犯到淋巴組織,容易擴散,必須接受傳統手術切除。

在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的發展。這個技術,源自於日本,目前已經在全球拯救了千千萬萬的病患。今年度,將由本院消化系李惟陽醫師引進。這個技術,是將深度尚未侵犯超過黏膜下層 (submucosal layer )的腫瘤,先將特殊的隆起劑,注射入黏膜下層,使整個腫瘤隆起,與下層的肌肉層分離( 圖四),再將隆起的腫瘤,用切刀分離( 圖五)。

要精熟ESD 技術的難度很高, 能突破瓶頸的醫師難得。遇到腫瘤下的大血管( 圖六a) 或嚴重的纖維化( 圖六b) 時,都需要手術者精密的技術與無比的耐心去克服。若切除術中遇到腸壁破裂,簡單者可以用內視鏡器械縫合( 圖六c),嚴重者就必須用傳統手術開腹縫補。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在上述精密科技的發達之下,不僅免於傳統大型開胸開腹手術之苦,也終於順利進展到早期根除治療的階段。本院的消化系癌症治療技術,與世界尖端醫療科技發展同步,相信能為鄉親帶來更健康的生活,和更無憂的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