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的呼喚—寒溪復健站的申請與設置

文:社區醫學部督導 陳麗秋

「我們一直祈禱,希望設置寒溪復健站的願望能早日實現;我們天主堂的教友們,甚至還集合眾人的力量,希望透過募款來完成這項村民共同的願望。雖然我們的熱情澎湃,但所募到的資金實在微薄,離完成建置的目標仍然相當遙遠⋯⋯。」寒溪天主堂教友協會前會長顏練初美。

這麼感人的願望所傳遞出來的聲音,持續迴盪在寒溪的空氣中⋯⋯

大同鄉是美麗的原住民聚落,鄉民大都為泰雅族,本鄉位處偏僻,地域遼闊,對外交通不便,村落間距甚遠,寒溪村雖屬大同鄉其位於羅東溪上游,海拔約250公尺,主要住民為泰雅族,含蓋古魯社、寒溪社、小南社、大元社、四方林社五大部落,總人口數1124人,是大同鄉人數最多的村落(大同鄉戶政事務所106.12)。

靈醫會華德露神父自1958年起,在大同鄉寒溪村興建寒溪天主堂,做為幫助鄉民的核心據點,幫助教友或貧困提供資源,也幫助交通不便的村民一旦發生意外或緊急疾病,可以臨時處置,然後再慢慢送下山醫治。從2000年起,聖母醫院在寒溪村設立山地巡迴醫療站,解決當地輕症就醫問題,然寒溪村跟其他原鄉青壯年一樣人口外流都會區外,居民大多從事農務及零工為業,每日早出晚歸,收入微薄。加上交通不便只有公車接送,要到達市區醫院就醫,舟車往返往往需要一個小時,若是老弱婦孺遇到急病纏身時,往往都難以承受這奔波之苦。

急需在寒溪村設立復健站

寒溪村居民跟其他原鄉一樣大多從事農務及零工為業,容易受傷,一旦受傷將影響生活經濟等。加上當地65歲以上老人人口高達49.82%,占寒溪村一半人口數,多數老人有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他不同程度的肢體退化情形發生,當地居民因交通上不方便,以及年輕人外出工作,無人協助帶老人下山至醫院做復健,急需在寒溪設立復健站。

當地村民期盼許久,目前唯一可提供50坪場地設立復健中心,只有寒溪天主堂旁的一間鐵皮屋,鐵皮屋興建年代已久遠,一下雨屋頂就漏水,二側牆壁是鐵窗,無其他遮蔽物。羅東聖母醫院於106年9月份提出「寒溪復健中心設立計畫案」,需重新翻修蓋房,因資金不足遲遲無法執行。

皇天不負苦心人

恰好此計畫案設立吸引振興醫院合作的意願,因此於107年4月,振興醫院派相關醫護人員預參訪寒溪天主堂。當地村民聽到此消息非常高興,前一天天主堂前任會長顏練初美阿姨及藍寶蓉阿姨兩人,將寒溪天主堂裡裡外外打掃乾乾淨淨,並不斷向天主禱告,希望合作案能成功。當天下午寒溪天主堂高國卿神父及顏練初美阿姨、藍寶蓉阿姨在天主堂門口迎接聖母醫院及振興醫院的醫護人員,並介紹寒溪天主堂設立的由來,以及當地所需的復健醫療資源。

顏練初美阿姨及藍寶蓉阿姨特地準備原住民特殊食材,其中有馬告煮綠豆薏仁湯給參訪人員食用,希望給人留下好印象。在會議上雙方醫療人員熱烈討論,高國卿神父及顏練初美阿姨、藍寶蓉阿姨聽得好高興,臉上一直露出微笑,不敢打斷會議進行,直到會議快結束顏練初美阿姨才表示:「寒溪村雖然離羅東市區半小時車程,但地處偏避,老人人口佔一半,當地民眾就醫、復健需搭公車,公車一小時一班,公車到站位置(舊成功派出所),離醫院一大段距離,需走路到醫院就醫、復健,對身上有病痛的人很不方便,希望美夢成真,能在寒溪天主堂設立復健站,是村民共同的願望。」

最終這樁兩院的合作案成功,宣告寒溪復健站的計畫也將順利推動。

一波三折,最終美事成就

之後寒溪天主堂復健站設立改建地申請也是一波三折,由於寒溪天主堂在1950年代設立,當時法規不完善,原鄉隨地都可以蓋房子。如今法規制定齊全後,寒溪天主堂復健站設立,需變更為建地,才能在原地翻修蓋房。由於寒溪天主堂屬原鄉遊憩地,改成建地需有戶籍證明、水電證明及航空圖才能提出申請。

在尋找寒溪天主堂戶籍證明文件時,卻發現寒溪天主堂成立60多年來一直無房屋登記證明,有電錶、水錶多年來都有繳費證明,但地址是空號(地政處無此地址號碼登記),單單申請戶籍證明就花2個月之久,寒溪天主堂復健站設立需改成建地之相關文件,終於收集完成,前後送到鄉公所時間已花費5-6個月。

在眾人的期盼下,2018年10月,大同鄉公所終於核准寒溪復健站原地整建。整建工程預計在2019年一月完成,寒溪復健站於2019年5月1日正式營運。

雖然寒溪天主堂復健站申請及設置流程困難重重,但為了達成村民的心願,即使再困難、再多的關卡,我們都能一一克服,只因能為原鄉村民服務,是靈醫會自始至終不變的使命。

「不要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因為天主都有安排,祂會給你的!」(華德露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