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沙遊療法』(Sandplay Therapy)

文:聖母醫院心療兒科 謝幼幼醫師

沙遊療法的緣起與運甪

『沙遊療法』是由瑞士的榮格學派心理學家朵拉˙卡爾夫(Dora M. Kalff, 1909-1990)所創的心理治療,英文稱為『Sandplay Therapy』。然而此治療法最初的靈感是來自於英國作家威爾斯的「地板遊戲」(Floor Games)。威爾斯將自己和兩個兒子在地板上構建生活場景的遊戲,寫在《地板遊戲》這本書中,並鼓勵父母與孩子們多玩遊戲。透過充足的玩具來培養想像力,說明了遊戲所包含的心靈創造的力量。

受了威爾斯「地板遊戲」的啟示,英國克萊恩學派的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羅恩菲爾德(Margaret Frances Jane  Lowenfeld , 1890-1973)將之凝縮至空間被限定的箱子裡,並將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讓孩子們在箱子裡遊玩,從而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孩子們將這個箱子稱為「神奇的箱子」,並將此心理治療方法命名為『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不過羅恩菲爾德的理論比較限於診斷兒童內在心理世界,而非一個治療方法。恰巧當時正在倫敦留學的卡爾夫,因緣際會將此技法帶回瑞士,並用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來做闡釋,透過臨床實踐的工作,進而確立了沙遊療法的根本。

正當卡爾夫在臨床實踐沙遊治療的期間,日本的河合隼雄教授(Kawai Hayao, 1928~2007)來瑞士的榮格研究所留學,認為此療法對於不擅長語言化、卻擅於用直覺來捕捉個案狀態的日本治療師而言,不失為一個適合的心理治療方法,同時對於兒童治療也是一種相當實用的工具。因此在西元1965年,河合隼雄教授將沙遊療法引進日本,將之更名為『箱庭療法』,並讓日本成為了推廣沙遊治療的重要據點,除了原本的瑞士以外,已逐漸擴展至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澳洲、韓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

治療師以『守護者』陪伴個案達到自我表現和自我療癒的一個過程 

沙遊療法的成功,是奠基於治療師與個案的良好關係上,最重要的是,治療師以一個『守護者』的身分全程陪伴著個案製作的整個過程。透過非語言的手段,從物件櫃上自由地挑選玩具,在盛有細沙的特製箱子裡,讓個案安心地構築其內在世界。換句話說,就是在一個有體制的框架內,讓個案完全遵照自我意志發揮、達到最大自由的效度,並將其成長經歷、未完成的人生事件、自我的心理衝突或矛盾、對未來的展望等等,透過沙遊療法達到自我表現和自我療癒的一個過程。

人類並非有「問題」才需要治療,當我們在現實中感受到壓抑時,也會想要有一個情緒的出口。沙遊中沒有對錯,而且不存在著「失敗」,它是屬於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作品。有時,我們內心明明充滿了千絲萬縷卻難以啟齒,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表述;也有時,在人生這條道路上陷入了迷茫,看不清楚自己的渴求和需要。透過沙盤的景象,這些內心世界都能一一被展現出來。對於不擅用言語溝通的幼童,抑或是內心迷惘的大人,沙盤都能成為一種內心表達的良好工具。

沙遊療法整合榮格分析心理學和東方哲學文化的精髓,將遊戲及理論相互結合,是心理諮詢的一個良好工具以外,同時也是兒童遊戲治療裡不可欠缺的一環。沙箱中的玩具(或稱為『物件』)被賦予了一定的心理意義,作品完成後,治療師和個案藉由共同討論、體驗和分享,對生活事件重新賦予的意義,使得無意識的意念被意識化,進而讓個案的情感得以抒發、壓力得以釋放;在自我調理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之中,問題逐漸獲得解決、煩惱也消逝於無形;最終,治療師也從中與個案一起細細品味這段共同成長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