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脆

文: 羅東聖母醫院骨科 張繼元醫師

「醫生,我媽媽只是跌倒而已,怎麼就骨折了,這麼嚴重!」

在臨床上常見老人家跌倒後出現手腕、髖部、甚至是脊椎骨折,歸根究底是骨質疏鬆症在作怪。人體骨骼其實是一直在進行新陳代謝,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之間維持平衡,讓骨骼有足夠的強度與韌度以應付日常生活。但是因為一些內在或是外來因素而打破平衡,原本緻密的骨骼便開始流失骨質,久而久之會造成骨骼內部形成許多孔洞,呈現中空疏鬆的樣子,使得骨骼變脆、變弱,這就是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就可能造成骨折。

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原因相當多,盛行率也遠比想像中來的高。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NAHSIT 2004-2008),國內50歲以上民眾若以在腰椎、股骨頸和前臂至少有一部位符合骨質疏鬆症診斷,其盛行率男性為22.57%、女性為41.17%。

原發型骨質疏鬆症

一、停經後:女性在停經後因為體內雌性激素急遽減少,破骨細胞活性增強而吸收骨小樑,使得骨小樑變細變少,導致骨骼強度減弱;另外停經後副甲狀腺功能會下降,造成鈣質從尿液排出增加。

二、老年性:隨著年紀增長造骨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同時鈣和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腸道吸收功也變差,最終導致骨骼合成減少,骨皮質變疏鬆大孔,骨小樑消失,骨強度明顯減低。

續發型骨質疏鬆症

是由其他疾病導致骨質流失,如服用類固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性腺機能低下、類風濕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糖尿病、吸菸、酗酒、臟器移植、骨折、腸道吸收不良等狀況所引起。其中以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四十歲以下男性出現骨質疏鬆要小心是否為續發型。

三個常見的骨折位置

一、脊椎骨:承受全身重量,骨質疏鬆後常造成壓迫性骨折,有時甚至是多節脊椎同時發生骨折,急性骨折患者起床翻身等改變姿勢的動作時會有劇烈背痛,若是骨折碎塊壓迫到後方的神經,輕則下肢痠麻無力,重則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慢性骨折患者外觀會有身高變矮或駝背的情形,嚴重的駝背甚至影響走路平衡,或是雙眼不能平視前方。

二、近端股骨(髖部):患者常因跌倒造成近端股骨骨折,不僅需要開刀治療,恢復時間也久,且在恢復期必須依賴他人照顧,也常常會危及生命。我國的資料顯示,男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而未死亡者常因未能完全自立生活而需長期照護,且經常會再度發生骨折,所以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疾病。

三、遠端橈骨(手腕骨):經常會造成局部變形,影響日常生活,也是跌倒後常見的骨折。

預防寶典:食補及生活補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在年輕時期若能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

一、食補:包括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人體骨骼主要的成分是鈣質,骨質疏鬆症也就是鈣質流失造成的。我國對19歲以上成年男女性的鈣質攝取建議量訂定每日1000毫克為足夠攝取量;上限攝取量為2500毫克/日。飲食中最容易獲得鈣質的來源是乳製品,例如鮮奶、優格、起司等,亦可多攝取深色蔬菜、傳統豆腐、黑芝麻及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另外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不足會影響骨骼生長,也會導致肌肉密度與強度降低。

二、生活補:包括運動及曬太陽。運動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和強健肌肉,也可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進而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建議從事需要對抗地心引力之運動,例如健走、慢跑、爬樓梯、登山等。目前沒有實證醫學研究顯示游泳、腳踏車及太極拳可增加骨密度。維生素D與維持體內鈣及磷的平衡有關,且是腸道對鈣質吸收的調控因子。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轉化,一般建議每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避開陽光最強烈的時間(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以免曬傷。此外也建議國人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與節制飲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避免熬夜等不健康生活形態。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不論男性或女性都會受影響。若是懷疑自己有骨質疏鬆,可以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查,醫師會就檢查結果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必要時也可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即使有骨質有疏鬆的情形,只要開始照護,也會讓您的骨骼更加健康,無論是生活,旅遊,家庭生活,都會輕鬆自在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