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民醫院院長 陳仁勇醫師
義大利文的《靈醫會會訊》裡發現澎湖的傳愛感動
來澎湖之前,我在羅東聖母醫院曾參與囗述歷史的整理,所以對靈醫會在台灣的歷史略有瞭解。但是對澎湖的歷史,除了何義士修士的義行之外,就一片空白。六年多前剛到澎湖惠民醫院支援時,發現醫院有早期會士留下的照片和一套《靈醫會會訊》,雖然是義大利文,但是由附圖和標題,發現許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裡面有許多值得澎湖珍惜的歷史和照片,我擔心再過十年可能就沒有人知道這些動人的故事和回憶,所以便開始動手整理。
在這些資料中,有一本由呂若瑟、呂道南神父編撰,為《靈醫會遠東省會會訊》1980 年出版的一本特刊,標題為《白沙鄉宣教二十五年(1955-1980)》。當時呂若瑟神父仍在澎湖服務,並擔任白沙教區神父及惠民醫院的牧靈,並在次年創立惠民啓智中心。而其兄呂道南神父當時為靈醫會遠東省會會長,也曾於 1961-1967 在白沙宣教,之後調回羅東聖母醫院擔任院長。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呂神父兄弟當年的年輕熱情,和他們在澎湖白沙鄉的努力和付出。
痲瘋病人的照顧是天主教在白沙鄉的傳愛開始
雖然當時這些異鄉客的經驗和對台灣歷史文化的瞭解有限,但是從他們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澎湖列島的另一面。我驚訝的是,白沙鄉的天主教的建立是由照顧痲瘋病人開始,《瑪竇福音》不也記載,耶穌在宣講福音時,也是關心醫治那些被排斥的痲瘋病人。一個被澎湖人視為天譴的疾病,意外的成為靈醫會士和白寶珠(美國信義會傳教士,人稱白姑娘)留駐澎湖的主要原因,並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用宏觀的角度,這些歷史故事不只動人,更有其不可忽視的教訓和反省。 1970 年代曾在澎湖被視為難民的越南籍教友,現在卻負起維繫澎湖天主教的重責大任。因為義大利的神父老了,而台灣很少人當神父,這幾年澎湖都是由越南藉的神父來帶領稀少的天主教徒和惠民醫院的早禱和彌撒。我們在兒童早期療育療資料的調查中發現,外藉配偶的下一代在2005年佔澎湖新生兒的一半,新住民和其後代是否也指向相同的末來,滄海桑田,天主是否有特殊的安排?
我們將如何傳遞天主那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慈愛?
在特刊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美援」對澎湖社區的影響,這些外國人如何利用國際支援以工代賑的方式,在澎湖建設許多馬路、港口丶堤防、國民住宅,並建立教會。在翻閱文獻時,於《白沙鄉志》 看到一段有關天主教在白沙的貢獻的記載:
天主教在本鄉的傳教,所吸收的教徒雖然不多,但對各村貧困者的施惠,可謂不勝枚舉,如生活困難者,經常濟助麵粉、麥片、衣服等,如遇病患即收容在其附設的惠民醫院免費醫治,特別是對本鄉的各項地方建設、社會福利有卓越的貢獻,所奉獻之心力遠勝於其他各宗教。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澎湖的醫療和經濟已改善良多,再也看不到靈醫會早期在白沙鄉努力工作的遺跡,只能由這本專刊的照片和描述神遊。雖然靈醫會會士也逐漸老去凋零,但就像呂神父在本刊結尾所說:「福音的傳播繼續在困難中前進,而且常常令人失望。但是我們的愛心並非徒勞,白沙已遇見了基督,並將繼續忠心的跟隨在衪的身旁。」就如聖保祿所言: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唯有愛永存不朽。未來,我們將如何傳遞天主那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