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 陳碧珠護理長
聖母醫院精神科自113年6月起,從深耕25年的山地精神居家治療,進一步拓展至一般地區,致力於讓更多精神病患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許多病人因缺乏病識感而拒絕服藥或就醫,或因路途遙遠、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等因素,難以規律就診。研究顯示,將近一半的精神病患未能規律服藥,精神居家治療正是為了確保這些病人能夠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穩定症狀,減少復發風險。
一塊生日蛋糕的溫暖
阿英(化名)是我們進行居家治療的第一位個案。她年逾六十,獨自居住在三星偏遠郊區,連Google地圖都找不到的地方。從醫院到她家需車程三十分鐘,而她若要到醫院,則得花費超過三小時。她沒有交通工具,僅靠雙腳步行至三星街上採買、搭車。
每次家訪前幾天,我們都會事先通知她不要外出。某次電話中,她告訴我,11月3日是她的農曆生日,詢問我們是否能帶塊蛋糕,因為她已經很久沒有和人一起過生日了。我半信半疑地查了陰陽曆,驚喜地發現她說的竟然是真的!於是,我告訴郭約瑟醫師這件事,他立刻答應,還主動贊助蛋糕費用,笑著說:「看到病人的進步,看到她在規律的針劑治療後變得穩定,這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一定要答應!」
那一天,我們和她一起唱著生日快樂歌,看到她臉上的喜悅,內心深受感動。對我們來說,一塊蛋糕或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對她而言,卻是難得且奢侈的溫暖。臨行前,她拿出家裡僅有的食物—罐頭、餅乾、棒棒糖(一整包只留給自己一支)—想要送給我們,甚至一路追到門外。我們婉拒了,但那一刻,我們深刻感受到她對我們的信任,也明白,這段路程,真的一點都不遠。
一聲「早安」的力量
阿岳(化名)二十八歲,因專科退學後便足不出戶,生活變得懶散,日夜顛倒、衛生習慣極差、退縮、不言不語,最後竟然拒絕進食或喝水,僵直地趟在床上。媽媽擔心他會因此死去,最終來到門診向我們求助。經過健保申請核備後,我們為家人排定居家治療時間。
家訪時,意外發現家裡還有一個雙胞胎妹妹。經詢問才得知,妹妹大學肄業後,長期閉門不出,甚至不敢踏出家門。她平時躲在房內自言自語,經常聽見幻覺、產生妄想,自顧自地笑,偶爾突然尖叫、謾罵。她只在吃飯和上廁所時願意短暫離開房間,生活極為混亂,與母親之間的衝突也日益加劇,甚至出現攻擊行為。看到這對疲憊無助的父母,深感不捨。由於媽媽本身個性缺乏安全感,經過一段時日耐心的討論和常識,媽媽終於同意我們為哥哥進行長效針劑治療,但妹妹則強烈拒絕任何醫療介入。我們只能耐心陪伴,並指導父母如何與他們相處。
三個月後,哥哥的改變讓人欣慰。他的態度變得溫和、穿著一身乾淨的衣服,開始願意坐在客廳,與我們進行簡短的對話。然而,此時的妹妹依然待在房內,大聲怒罵:「都是妖魔……滾開……」不料,他們家中未綁住的大狗聞聲衝到醫師的面前,正要攻擊的驚險時刻,幸好爸爸即時拉住它,否則後過不堪設想。之後,我們則持續安撫母親的焦慮,並開始嘗試讓父母給妹妹使用抗精神病滴劑來進行治療。
又過了三個月。這一天家訪時,妹妹突然走出房門,帶著生澀而害羞的表情,輕聲說了一句:「早安。」那一刻,我們內心充滿無比的欣慰,這聲「早安」,是她與世界重新建立連結的第一步。這份來自病人的改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精神居家治療的價值與意義,也帶來滿滿的工作成就感。
陪伴與希望的傳遞
精神居家治療不只是醫療介入,更是一種陪伴與希望的傳遞。它不僅縮短了病人與醫療之間的距離,更在他們的生命中點亮微光,讓他們重新找回與世界的連結。在這條路上,每一次家訪、每一份信任、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讓我們更加堅信,這樣的努力,值得。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居家治療 *郭約瑟醫師 整理編撰
- 服務對象:(依健保署規定)
一、 嚴重精神病人或症狀明顯干擾家庭及社會生活者。
二、 嚴重精神病人在社區中造成干擾而其診斷為需醫師評估與處置者。
三、 嚴重精神病人無病識感,拒絕就醫,或中斷治療者。
四、 嚴重精神病人因症狀影響功能嚴重退化,需醫療照護者。
- 服務項目:
一、 醫療處置:身體檢查、精神狀態評估、疾病診斷、藥物治療。
二、 護理處置:護理技術(如:長效針劑注射)及護理指導並提供衛教資料。
三、 支持性心理治療。
四、資源轉介(轉介社區復健機構、工作坊、據點及健康中心或心理衛生中心關懷追蹤等)。
五、病情變化必要時協助安排住院。
六、緊急醫療諮詢。
- 作業流程:
一、 專科醫師填寫社區復健轉介送醫囑單及申請書。
二、 向北區健保局提出申請核備。
三、 與個案訂定居家治療計劃並排定居家治療時間。
四、 居家護理師訪視前先約時間及關懷其近況。
五、 醫護人員依約定前往病人家中進行居家治療。
六、 定期追蹤個案治療及狀態,提供關懷及個別性協助。
七、 強制社區治療個案依規定進行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