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醫會會史

         在天主教教會中,有許多男、女修會,而靈醫會是數百個修會中的一個修會,它建立於十六世紀,會祖是聖嘉民。會祖在雅各伯醫院服務時,體驗到那裡的照護並不理想,於是他在1581年召集了五位熱心的教友,來為天主的「愛」服務,他選擇『服務病人,如同自己的母親愛護獨子一樣』作為口號,以『紅十字』作為團體的標記。
1591年他的團體得到教宗的批準成立修會,他及其他25位弟兄發了終身聖願:貞潔、神貧、服從。而他另外加了一個聖願:『服務病人』;即使冒生命危險也不放棄。那時在歐洲常發生瘟疫、傳染病,而靈醫會會士致力於服務傳染病病人,300位靈醫會會士,因而犧牲生命,貢獻卓越。
19世紀中期,靈醫會開始於義大利以外的國家發展:如西班牙、法國、德國、南美洲的秘魯等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北部的靈醫會,決定到中國大陸雲南服務,1952年,所有到中國服務的神父、修女們遭到共黨驅逐,當時有六位神父、修士及四位修女來到了台灣,有四位去泰國服務。
靈醫會初次抵台,主教將宜蘭縣羅東鎮、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以及五結鄉交給靈醫會作為工作範圍。1952年6月15日租下一家小診所,7月17日范鳳龍大夫開了第一台刀,從此行醫濟世,更名為『聖母醫院』,當時僅有十二張床,而宜蘭縣人口約26萬人,診所寥寥可數,可見當時醫療資源非常缺乏,直至2007年已擴增至600多床。
1952年4月,潘志仁神父率會士們抵達澎湖馬公,開始為貧窮民醫療服務,經過了三年籌建醫院,1957年馬公惠民醫院落成,1960年病床擴增為45床,1996年由於社會需求,部分病床改為重殘養護中心,1998年成立護理之家,惠民醫院直至今日約120床,包括護家99床與病床20床。
1959年美國天主教福利會將丸山村山頂的建築交給靈醫會作為收治肺結核病人之用,丸山聖母分院由梅崇德神父、張智明修士草創成立,初期僅40張病床,由巴瑞士修士負責,初期建物有一、二樓,1973年擴建為三樓,病床擴增為83床,對肺結核病人的照顧幫助很大。後來轉型為老人照護中心,並於2009年搬遷至三星,聖嘉民天主堂於2014年落成於此地,共同守護啟智中心和老人安養中心的住民。
在傳教工作方面,靈醫會於羅東北成街建立了聖母升天堂,然後陸續於冬山、順安、三星、大洲、寒溪、四季、南山、留茂安、松羅、牛鬥、崙埤,各地建立了聖堂,開始傳教工作,傳播天主的福音。2013年陸續接手了南澳、澳花、東澳等地福傳事工,醫療傳愛的工作也擴大至蘭陽溪以南。
1970年代,靈醫會開始前往菲律賓醫療傳道工作,在當地建立了靈醫會修會,並成立了數個培養聖召的修道院,此外也建立了5個小型醫療機構,目前有50位靈醫會會士在當地服務。
1977年羅德信神父於印度展開傳教工作,對發展得很快,目前有60個印度藉會士在當地服務。直至目前為止全世界,靈醫會男會士有1200位,人數雖然不多,但分散在許多國家服務,遍及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亞洲、歐洲、中美洲、澳洲等地,共五十多國。
聖嘉民雖然已是四百多前的人,但因他本身的生病經歷,所以特別了解病人的需要,且因他虔誠的祈禱生活,而受到天主特別的號召,親自從事這項工作,並且教導別人如何服務病人。所以他特別為自己團體的神父、修士寫下了一本服務病人的規則。分別於1585年、1613年所寫的規則中強調:
◎需要醫療技術,特別重視完整的全人照顧醫療,以身體、心理來服務病人,而不只是救病人的靈魂。
◎虔誠的態度:要用服事『母親』的心服務病人,對待病人,如同耶穌基督。
◎注意病人的需要、病人的安全、病人的清潔,在醫療方面,完全依照醫師指示。
◎妥善準備病人的善終。
用以傳承其服務病人的精神,永垂不朽,廣澤於世。


靈醫會服務的國家:美國、墨西哥、海地、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智利、巴西、阿根廷、英國、愛爾蘭、法國、西班牙、荷蘭、德國、波蘭、奧地利、匈牙利、喬治亞、亞美尼亞、義大利、布吉納法索、貝寧、印度、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泰國、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韓國、越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