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記憶,依然精彩

伴您左右,陪您度過

馬仁光紀念大樓六樓,已規劃為失智症專區。在尚未啟用之前,我們啟動了失智症社區照護與關懷的活動。在醫院,我們與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辦理「106年老萊子家屬聯誼會—失智症家庭照顧技巧訓練課程暨家屬支持團體」,由專業講師教導照顧技巧,本院則由郭名釗醫師、陳鈓芬護理長及游雅竹護理師,共同帶領家屬支持團體,一起探討照護歷程。我們也在社區開辦了失智症長者的團體,由身心科楊子鑫職能治療師帶認知訓練團體,和失智症長者一起為自己進行記憶拼圖。

文:社區醫學部 游雅竹護理師

只有親自走在這條路上,才能理解這樣的酸甜苦辣

爸爸罹患失智症半年,蔣先生就覺得壓力相當大,每一步路都走得很辛苦。曾經想尋求養護機構協助照護,但擔心照護人員不了解失智症的症狀,恐會將父親綁起來,以利照顧之便。後來決定申請外勞協同照料,才讓蔣先生獲得喘息的機會。

伴在你身邊,陪著你

原本是高階主管的他,在退休後的幾年,張太太就發現先生和以往不一樣,開始不會處理以前熟悉的事務。從確診失智症到現在,也已經三年多了,但先生的病況卻像溜滑梯一般快速下滑,已有數次走失的紀錄,且變得不愛洗澡,日常生活需適時的給予協助。協有關談社會資源的過程中,張太太表示溪南地區無失智型日間照顧中心,也不放心讓先生住在24小時的養護機構,希望可以好好的陪伴先生,也能適時留給自己的一些時間。

面對失智症,與他共創新人生

八年前,母親經醫師診斷為失智症,一切的照顧重擔就落在未婚的女兒-陳小姐身上。期間,她漸漸找到應對技巧,當面對母親誤解別人偷東西時,陳小姐會串聯鄰居一起演戲,以平息母親的心情,化解衝突。我想這就是失智症友善家庭、友善社區的具體展現。

與家屬間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到溪南地區失智症照護資源的缺乏,期許老人醫療大樓的失智醫療專區,能提供專業的照護,讓失智者開心、家屬安心。我們目前正積極將照護的理念拓展至社區,辦理失智症識能教育,共同打造失智症友善環境。

家屬間分享的照顧小技巧

  1. 如何面對個案的疾病是不可逆的事實:
    ‧照顧者的心理調適很重要,要多聚焦在他的優勢、而非缺陷。
    ‧不要禁止他去做會做的事情。
  2. 如何協助主要照顧者?次要照顧者努力學習,但卻與主要照顧者的認知不同時:
    ‧尊重主要照顧者的方式,當一個協助者的角色。
    ‧適當時機,身體力行,示範出有效的照顧方法。
    ‧在失智家庭中,家人與照顧者的心態應釐清,因每個人的感受有所不同。
    ‧是否有給予主要照顧者說不的機會。
    ‧每個人都該互相理解,並同理手足的處境。
  3. 如何誘發失智者的動機,創造他的生活動能?
    ‧找到失智者的興趣,針對有興趣的地方給予強化,運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其活動。
    ‧藉由種植花草樹木盆栽,誘導失智者從家中走到戶外活動。
    ‧初期活動會較不適、抱怨,可循續漸進,一天10步,慢慢地達成目標。

我的記憶拼圖

文:身心健康中心 楊子鑫職能治療師

一個座落在羅東鎮的某個社區,起初我並不熟悉,但相信其中蘊藏著許多不同的生命故事。

失智症職能團體的開始,發現了蔣大哥總是不說話、不離開座位,即使主動促進下,他仍然無法加入團體。第二次團體時,任務的安排結構性提高,素材與指令簡單,是1至2個步驟、重複性高的任務。透過我的委婉協助,他開始願意將手上的貼紙黏貼到指定紙張上,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模式,他開始變得比較柔和,而且與我有較多情感與訊息的交流。之後的某次的團體中,由於任務複雜度稍有提高,不只是單純的貼紙黏貼,更增加到需要分辨、配對的訊息處理,起初他仍嘗試著配合課程,但突然一聲大吼:「我吃飯連筷子都找不到了!這個我怎麼會啦!」

這句話令我又驚又喜,驚的是讓我將一切的訊息串連起來,生活中因為認知能力的退化,不斷累積挫敗經驗,使得蔣大哥排拒、自責,結果就是退縮、不語;喜的是這一句話讓我知道,謝謝蔣大哥信任我、信任這個環境,而願意將最痛苦的心理感受給表達出來。

這聲吼完,我肯定了蔣大哥願意嘗試的努力,並告訴蔣大哥:「沒關係,那我陪你做,可以再試試看。」蔣大哥平復情緒後,再次開始嘗試用著自己僅剩所有的注意力與記憶力,投入後續的任務之中。

研究指出,能夠協助失智症長者維持能力的表現,重要的活動參與包括:心智活動、社交活動,以及體能活動。蔣大哥於失智症職能活動之中,從退縮不語,到出現情感與訊息交流,重新建立了正向的社交經驗;從不願意甚至排拒參與任務,到嘗試執行心智活動的任務,重新建立了心智能力運用的經驗與信心,缺一不可的經驗與能力累積,是失智症患者們最重要的生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