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文明病—憂鬱症

文:精神科 郭約瑟醫師

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團隊曾於2013年在著名國際期刊(Lancet)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二十年(1990-2010)來,輕型的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及焦慮症,排除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妄想症等重型精神疾病)盛行率增加兩倍(11.5%—23.8%),同時段也發現失業率、離婚率增加3倍、自殺死亡率增加2-3倍。此外,查核該時段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則增加2-3倍。
這些數據顯示兩個重點:1. 國家整體財富增加,並沒有增加人民幸福感,反而使得與社會心理壓力息息相關的精神疾病、自殺死亡率等比增加;2. 相應輕型精神疾病盛行率增加的原因,主要增加的社會心理壓力,分別是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因素(失業率)與家庭關係(離婚率)。
鄭泰安教授也曾發表研究認為,自殺身亡者其生前罹患精神疾病的比率高達95%,其中八成為重度憂鬱症。而且,其中只有1/4看過精神科醫師;曾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者也不到1/4,可見精神疾病應該接受治療的觀念,仍然受到國人普遍的忽視。
重度憂鬱症的罹患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自殺死亡率,男性則是女性的兩倍;而老人(65歲以上)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三倍,慢性身體疾病、貧窮與孤單是主因,是相對被忽略的一群。
此外,重度憂鬱症患者最終會死於自殺的比率,高達15%,可見這是會危及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有長期的身體疾病、心理、社會及經濟壓力,如果未被妥善舒緩或解決,累積到最後,共通的結果,就可能對人腦造成傷害,而形成重度憂鬱症。全世界統計的重度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約為10-20%,當下點的盛行率約為4.7%。世界衛生組織甚至預估2020年,重度憂鬱症會是造成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第一名。
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條例,簡單分成三類,共九種症狀:1. 情緒失調:憂鬱情緒(也可能表現憤怒或以身體化症狀來陳述)、無法快樂(失去平常的興趣或快樂的能力);2. 認知功能受損:注意力無法集中或猶豫不決;罪惡感過深;自殺意念強烈;3. 身體功能失衡: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食;疲憊;反應過度激動或遲緩。當同時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就會符合重度憂鬱症的診斷:1.出現憂鬱情緒或失去平常的興趣其中一項;2. 當每天都會出現這九種症狀之中超過五種以上;3. 持續兩週以上;4. 且會造成工作、學業或人際功能的障礙。
有關憂鬱症的治療,除了耐心接受藥物治療(四到六週的治療期,半年到一年的預防期),避免腦部傷害(特別是海馬迴與大腦前額葉)擴大之外,心理治療與家族治療同等重要,因為後兩者主要協助患者提升壓力與情緒管理能力,並增加社會支持資源與降低家庭所造成的人際壓力。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是任何疾病最基本的原則,因為病程拖越久、多次復發,對大腦造成的傷害越大,治療效果越差、功能復原的程度也越差。
親友的陪伴法則,主要有三項:1. 交心連結:透過憐憫(苦人之苦)與同理(以病患的角度來思考),不厭其煩地與病患連結,持續傾聽、支持、陪伴,並把握適當時機陪同就醫。特別是出現自殺風險時,24小時陪伴的黃金期,是最關鍵的時刻;2. 賦予能力:鼓勵、尊重、耐心,協助病患做簡單的決定與做自己能承擔的事,增加自信心,但在憂鬱期則別做重大決定,如離職或離婚等,等待病情穩定,才能以理性成熟的態度來評估;3. 功能重建:待病情逐漸復原,協助病患一步步重新建立平衡的人際關係、日常生活和角色功能(工作或學業),再度融入社會。
最後,提供簡單的壓力與情緒管理原則,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充足的水分與陽光、節制的生活型態、流通的空氣、適當的休閒與睡眠、信仰、知識的提升(閱讀、聽演講或讀書會),還有培養家人感情與一群能交心的好朋友。